艺术家可以在现实环境中进行多媒体艺术创作,也可以将多媒体艺术搬到虚拟的网络空间。例如,网络艺术与装置艺术结合起来,形成“网络装置艺术”;与行为艺术结合起来,形成“网络行为艺术”;与生命遗传技术结合起来,形成“网络虚拟遗传艺术”;与生命工程技术结合起来,形成“网络数字智能生命艺术”[8]。与一般多媒体艺术一样,网络多媒体艺术也需要传达艺术家的观念。伴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,代写毕业论文,网络多媒体作品可谓多如牛毛,其间也不乏一些传达出艺术家独特思考的精彩之作。例如,2005年禽流感爆发之后,网上曾经流行过一部关于禽流感的Flash作品《我不想说我是鸡》[9],作品突破人类视角,从遭受屠杀的鸡的视角来叙说禽流感的故事,悲壮中饱含着辛酸,稚气中见出深情,引发人们思考禽流感背后人类自身的命运。再如,美国的Mark Hansen和Ben Rubin利用网络信息开发了一套多媒体装置艺术作品《倾听驿站》(Listening Post)。这个装置作品陈列在美国惠特尼美术馆一个6×13m的房间里,它从全球无数网络聊天当中截取声音、词句片段,通过231个装有发光二极管的小方盒显示出来。这些小方盒像一个窗帘型的环形风铃一样悬挂在房间里,像夜空闪烁不停的点点明星。同时,聊天的声音片段通过房间里的8个扩音器和2个低音扬声器播放出来,被截取的声音常常以“我是……”、“我喜欢……”、“我爱……”开始[10]148。《倾听驿站》富有新意,让人们体验网络聊天声音流与文字流汇聚时的奇妙景象,引导人们反思网络时代人类交流的现状。
(一)多媒体艺术是一种技术性艺术
从多媒体到多媒体艺术,需要化蛹成蝶,需要“化数为美”[6]。从多媒体到多媒体艺术,需要艺术家的介入。多媒体艺术需要艺术家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结构和语言,传达出某种观念和思考。如果仅有炫目的技术,震撼的视听效果,没有艺术家的看法和观念,多媒体还只是多媒体,成不了艺术。因此,从这一意义上说,多媒体艺术不仅是一种技术性艺术,更是一种观念性的艺术,需要表达艺术家独特的生存体验和社会思考。例如,2002年4月20日,艺术家王能涛在北京远洋艺术中心推出共16部分内容组成的大型艺术展演——《锦绣人间》,其中《饮食男女》、《饮鸩止渴》、《酸甜苦辣》、《鸭子正传》、《景山》、《幸福猪》等9项纳入“吃喝玩乐”系列,成为《锦绣人间》的重要内容。吃喝玩乐本是人类天经地义的基本需求,如今它已攀升为芸芸众生无限追求的终极享受。当人们为实现“吃喝玩乐”美梦,不顾廉耻、不择手段时,市侩之风将会大行其道,同时也注定了精神衰颓,道德滑坡的悲惨面貌[7]。整个作品运用了摄影、绘画、装置、戏剧、影像等多种媒体形式,观众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,作品调动人们的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触觉、味觉等多种感官来感受作品。更为重要的是,这些艺术形式和观众的各种感受都指向作品的主题——吃喝玩乐,以及由吃喝玩乐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、文化问题的反思。
多媒体艺术借助计算机、互联网等设备和手段,集文字、音响、影像于一体,向观众展示一个声、光、电、影于